我看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
金沙遺址博物館的網站資訊豐富詳實
博物館的網站做得極好,除了英文版簡介,中文連結分為:網站資訊豐富詳實,閱覽的界面相當友善,是造訪博物館前後,預覽及回顧極為有用的參考。
除了兩棟主場館,戶外園區還有鹿苑、烏木林等綠地。 |
博物館的主要展覽場館分為「遺跡館」和「陳列館」
11月14日早上大約10點,我們幸運巧遇館方的免費導覽,解說員是一位衷心熱愛中國古文化,並且樂於向大眾分享推廣的優秀專業志工。
導覽員先帶大家看了「遺跡館」,再看「陳列館」。
「陳列館」一共有五個展廳,可以在網站上溜覽 VR 場景及展品講解。 (網頁顯示的速度較慢,請耐心等待。)
第五展廳《解讀金沙》令我印象深刻
跟聽了大約90分鐘精闢的現場解說之後,雖然自己又再繞了一次展館,仍覺意猶未盡。
兩日後,又再度造訪,主要是為了再看第五展廳《解讀金沙》。
《解讀金沙》展廳,以精巧圖表及展板呈現古蜀文明的分佈區域,並說明與周邊文化的聯繫。
在看過大量器物展品的前或後,細看展廳牆側的圖表展板,對於古蜀王國金沙文明的歷史背景,以及文化發展的脈絡,可以有更為整體清晰的了解。
金沙是 3000 年前古蜀王國的都邑,截至目前為止並未發現文字。
金沙遺址於2001年2月在成都市區發現,分佈範圍約5平方公里,距今約3200年—2600年,大约在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(約西元前1200-前650年),是長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——古蜀王國的都邑。
目前考古研究推斷:金沙遺址是三星堆文化突然沒落消失之後的關聯接續,但與三星堆遺址相同,截至目前為止並未發現使用文字的證據。
古蜀文明及社會人族變化流向,尚有許多難解之謎
三星堆、金沙遺址出土高度的青銅器物,卻未使用同一時期商周甲骨鐘鼎文字,除了難以理解,也由於並未發現使用文字的證據,因此,古蜀文明的後續關聯發展,及社會人族變化流向,仍然留下許多難解的考古謎題。
金沙遺址的發現與發掘經過,可以參考官網《金沙考古》。
我記錄幾個自己參觀後的深刻的印象:
- 展廳的空間設計靈活透「氣」
金沙遺址博物館展廳陳列的空間感,頗令我驚豔。
正如官網所言:「大膽運用紗網分割空間,並結合自由閒散的展線,使整個展廳的佈局頓時靈活起來。」
紗網看似金屬材質,有重量感卻又有織品的垂墜度,隱約透著光使得展間似乎也透「氣」起來。
大幅暗銅色紗網自天花板垂至地面,作為隔幕顯得靈動又大器,似金屬的質感加上地板石材亦透著亮金,頗刻意地展現「金」與「沙」主題。
可惜拍照不足以呈現視眼所見,若有到訪者,請記得欣賞此一別出心裁的創意設計。
用紗網分割空間,隱約透著光使得展間似乎也透「氣」。 |
地板石材亦透著亮金,頗刻意地展現「金沙」主題。 |
博物館的建築本身也非常優秀,是由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。
百度網站裡關於建築的介紹相當完整,請參考《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》。
建築外觀與中國天地人哲學相扣與園區環境融合。 |
- 中國發現最大的卜甲
在金沙祭祀區裡,發現了19片卜甲。其中最大的一件卜甲長46.4釐米,是迄今中國發現最大的卜甲之一,但是金沙的甲骨上沒有刻劃文字。
- 用象牙祭祀
1號坑發現大量祭祀象牙,目前已回填原地保存。 |
- 古河床下數千年的珍貴烏木出土
「烏木又稱陰沉木,專指埋藏于古河床下數千年的各類名貴古樹,經過物理、化學等長期反應過程,形成了似石非石,似木非木的質地,其木質堅硬細膩,紋理清晰,非常珍貴。
由於這種樹木從表面到樹芯都是烏黑色,四川人稱之為烏木。烏木主要出土餘四川盆地,是四川一大珍貴資源。
經碳十四測定,烏木的年代大致在距今三千到一萬年之間,金沙遺址祭祀區所在地原稱“烏木沱”,意為出土烏木的地方,在金沙祭祀區東部就出土了大量烏木。」
從南大門進入園區,烏木林位於博物館東南角,是利用金沙遺址以及成都地區出土的六十多根烏木組成的特色景觀。
烏木林 |
- 造型像「天」字的銅人
特殊造型的銅人
青銅人造型像「天」字 |
- 出土不少不知其用途的方孔形銅器
特殊造型未見於同時期其他考古文化 |
數量極多也未曾見過此特殊造型引起我的注意 |
- 出土的器物形制可看出與其他文化及周邊文化的聯繫
四川自古交通險阻,但古蜀國出土的器物形制,仍可看出與其他文化與周邊文化的聯繫。
- 關聯閱讀:
留言
張貼留言